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对2019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作了全面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通过压力测试方式,评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银行业在多种“极端但可能”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状况。
中央财政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在发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服务作用。从6月18日开始招标,到7月30日最后一期收官。新华社记者专访公司总监敖一帆,了解抗疫特别国债发行背后的故事。
从各分项指标指数来看,呈现“两升两平四降”态势。其中市场指数为39.3,与上月持平;采购指数为42.4,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4.0,与上月持平;扩张指数为42.9,下降0.1个点;信心指数为41.6,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52.0,下降0.2个点;风险指数为48.4,下降0.1个点;成本指数为62.4,下降0.3个点。
2020年10月“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与上月持平。七个分项指数呈现“两升两平四降”态势,采购指数、信心指数均较上月提高0.2个点,市场指数、绩效指数与上月持平。
回顾我国金融业开放历程,金融业开放不仅引入了外资,更在竞争中增加了我国金融产品供给,提升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金融相关制度规则的完善。这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叠加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更需要借鉴国内外风险监管的最佳实践,审慎识别金融活动各个方面的风险,未雨绸缪,加强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架构。银行业股权结构的优化,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宏观层面,要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从所有制角度来说,既要有国有银行,也要有民营银行。二是微观层面,银行股权结构应该适当多元。股权过于集中可能会出现侵犯小股东权益等问题。但股权过于分散,也容易形成股东缺位、“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股权优化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加强对股东的管理和风险审查,这对于银行业格外重要,要避免银行成为某些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取款机。兴办更多的银行,促进金融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倒逼传统银行转型和发展,这有一定好处,但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避免片面性。
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统一监管规则和经营规则,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了管理暂行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应与借款人明确约定贷款用途,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监控贷款用途。
从政策视角来看,刚刚过去的一周是2020年大政最密集频出的一周。首先,是海内外高度关注的五中全会召开以及随后会议公报的发出,定调了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接着,就是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谋划确定“十四五”发展的支撑举措;最后,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对于金融委专题会议怎么看?一时在金融圈引起了不少热议。笔者认为,就会议内容来看,最重要的还是传递了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稳中有进的信息与信心。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于未来五年的经济工作,公报特别指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10月31日,金融委也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按照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金融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在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展望未来,面向“十四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们认为,中国金融需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创新与监管等重要关系,稳中有进服务实体经济,发挥好五个促进作用。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提出了扎实做好金融改革开放,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等工作要求,为下阶段金融更好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具体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与前次持平。当日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900亿元。